2009年4月28日

「傳統音樂欣賞」課後感

時間:4月某日。
地點:宜蘭市某地。
講師: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系主任 吳榮順

說到傳統音樂,你會想到什麼?

一開始被長官指派去參加這個課程研習時,我本來以為不外乎就是南管啦、北管啦,或者是傳統絲竹像是歐陽鋒的鐵箏啦、黃藥師的玉簫啦、令狐冲的古琴啦等等。

結果呢?

結果是當我犧牲了我的早餐,準時到達會場,卻看到人事小姐在上面跟大家閒嗑牙,一邊"委婉"地請大家要往前面坐(再講不聽就要按照座位號碼坐!),一邊跟大家分享辦理訓練研習的賭爛心路歷程。

為什麼會這樣?

因為講師還"塞"在雪山隧道裡,來不及準時跟大家見面。哇咧恁老師卡好真不幸!!想不到星期五早上往宜蘭方向的雪山隧道會塞車!

為了平復我的心情,所以決定先去小7買39元早餐(御飯糰+小杯咖啡)。當我吃完早餐,心滿意足回到會場時,講師已經很識相地出現在講臺前。

投影機播映在螢幕上的是一張宜蘭的古地圖,講師正在跟大家介紹原住民族沿革,然後講到宜蘭的噶瑪蘭族。這個時候,我忍不住往旁邊的海報瞄去。

「上面是寫著『傳統音樂欣賞』沒錯啊,那為何這個自稱『北藝大傳統音樂系主任』的人講的居然是『臺灣原住民族的過去與現在-以噶瑪蘭族為例』咧?」

就在這個時候我發覺身邊的人臉上也都浮現了跟我一樣的疑問,我的歐陽鋒、黃藥師跟令狐冲在哪裡啊?

想不到越來越深入,越下去就越有感覺。原來老師要講的是原住民族的「傳統音樂」啦!登時打破了我原本對傳統音樂的刻板印象,傳統音樂不只是十面埋伏或是陽明春曉,其實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音樂都能稱為「傳統音樂」,畢竟這就是他們源遠流傳下來的文化資產。

好啦,說了這麼多,都還沒有寫到主題,所以我們就廢話不多說,開門見山(這是哪們子的開門見山?),本次研習心得如下:

一、原來大家耳熟能詳的「青蚵仔嫂」原曲,可不是來自屏東,而是來自是噶瑪蘭族。千萬不要以為噶瑪蘭族被韓國人影響到,看到什麼東西不錯就說是他們發明的,會有此一說,吳教授也提出他的根據。許常惠教授曾經在民國56年為了蒐集臺灣各原住民族的音樂,而到屏東錄音,當時有人在錄音前說明"這是來自花蓮港的曲調",再加上吳教授的考據,因而得出這樣的結論。(所以以上言論均不代表本人立場,請屏東鄉親們不要找我抗議。) 另外,有趣的是,他們還會因為受到當時閩南文化和外來語的影響,傳唱的歌詞裡出現閩南語和Tabacco,相當奇妙!

二、阿美族豐年祭的領唱其實含有長幼尊卑的意涵,通常由一個長者領唱,一群年幼或位卑者回應,領唱者即興創作曲調,而應和者只需以固定的曲調回應即可,所以非常考驗領唱者的功力,而他們歌詞都用"Ho"、"Hi"、"Ya"等無意義的字詞代替。

三、賽夏族的矮靈祭也是類似,只是他們是用重唱的方式展現。他們僅用4個音階哼唱,跟唱著在第3拍加入,重複著領唱者唱過的曲調。因為強調「不中斷」,對領唱和跟的人都是挑戰,所以很刺激。我們也在課堂上實作過,基本的四拍還跟的上,只要老師突然換個半拍,我們就全軍覆沒,其實跟唱的難度還是有的。

以上就是我這次研習的心得,至於下午的「公務人員核心價值與廉政倫理」,是周公幫我上的課,也就沒有什麼特別的感想囉。

沒有留言: